今天是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端午假期我国“北高温南降雨”的天气格局也将发生转变。今明两天,华北、黄淮等地的高温天气较前两天将有所减弱。
【资料图】
昨日,京津冀、山东中西部、河南北部及内蒙古东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出现35~38℃高温天气,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山东北部等地局地达39~41.1℃。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第3天气温达到40℃,也是该站点自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三天气温突破40℃。
预计今天白天,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有35~36℃高温天气,其中,北京、河北中部、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内蒙古东南部局地可达40℃。
6月25日-27日高温预报北方高温天气会持续多久?
6月中旬以来,全国多地迎来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打破历史同期高温极值纪录,北京市气象台更是在6月23日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上一次北京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是2014年5月29日,距今已经9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表示,6月22日以来,京津冀、山东、河南中北部、苏皖北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等地都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近期共有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迎新提到,6月22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了39℃以上的高温天气,观象台最高气温为41.1℃,突破6月历史极值(6月观象台极端最高气温为40.6℃,出现在1961年6月10日)。
为什么今年会出现北方比南方温度还要高的现象?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的专家。
“南方目前处于多雨的时段,也是我们常说的梅雨时节,最高气温的最大值不是很大。另外,这段时间的北方地区受暖高压脊控制,辐射较强、少雨、空气干燥,这会导致北方更加容易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张芳华说。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提到,我国各地高温集中时段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华北地区通常在雨季前的6月至7月初更易出现高温天气。这段时间主要是以干热型高温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小。
“进入7月后期,随着副高北跳和夏季风往北推进,水汽输送和大气湿度增加,云量也会增多,会出现闷热天气,也就是湿热型高温。”高辉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极端高温发生的频次都快速增加。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会比常年同期偏高,高温日数也高于常年同期。”
如此炎热,是入伏了吗?
天文科普专家明确表示,现在距离入伏还有一段时日。7月11日才开始正式入伏,今年三伏依旧是40天。这也是从2015年以来连续第九年三伏长达40天。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来表示日期,六十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不过,天气是否酷热难当,并不会因为庚日来得迟或早而受到影响。修立鹏表示,像数伏、数九这样的传统,是古人根据生活与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简单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天气变化,指导生活与生产,现如今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长期以来气候变化波动以及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误差”也早就超过三伏的计算规则了。
这些人群要科学预防中暑!
国家疾控局此前发布的《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出,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4个阶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介绍,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此后体温升高、出现发热,但没有意识转变,则进入了轻症中暑阶段。如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可达40℃至42℃的高热,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即热射病,通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迟骋提醒,长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和锻炼的人群、体质较差的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这些人群要格外注意。
如何预防重点人群中暑?国家疾控局提示,重点人群要尽可能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生活和工作,饮食要清淡,注意补水,劳逸结合。对于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来说,鼓励在户外玩耍的儿童尽可能待在阴凉处,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针对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而言,要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剂,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对于户外作业人员来说,要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预防职业性中暑,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重点人群中暑了怎么办?专家建议,出现中暑症状时,要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袖、领口,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肤,或者用冰袋冰敷于患者的额头、腋窝、大腿根等部位,加速降温,并用风扇、空调降低环境的温度。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辅助患者多饮水来补水,最好是含有盐分的饮品。一旦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及时就医。(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中国天气、光明日报、国家疾控局微信公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