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中国|中国乡村探索低碳发展路径 构建可持续未来
时间:2025-06-08 16:48:44来源:中国新闻网
夜幕降临,黄河岸边的李家山村,一盏盏光伏路灯缓缓亮起。白天,这些路灯吸收阳光,夜晚则照亮村民归家的路。

李家山村的场景,正成为中国乡村绿色转型的缩影。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不断演进的背景下,乡村正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前线,中国也正在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农业相关活动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15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30%以上。与此同时,森林、土壤、农田等生态系统也具备显著的固碳潜力。中国广袤乡村,正处在“碳源”与“碳汇”双重角色的临界点上。

菇农在展示枣木香菇。 中新网 李太源 摄

现代农业的减碳逻辑

近年来,中国多地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绿色转型路径。

在吕梁山深处的临县白文镇南庄村,一个个钢架四季棚排列在田间地头,棚内,菌棒上长满香菇,菇农们穿梭于大棚间采收、装筐、搬运、分拣。

“以前我们一年只能干四五个月,2024年开始我们从年初干到年尾,能挣5万多元。”如菇农所言,临县依托丰富的红枣林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将枣木香菇打造成特色农业品牌,并引入智能化温控大棚,让枣木香菇实现四季出菇。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的临县大枣在这里有了新的“就业岗位”。枣树修剪产生的废弃枝条,和石膏粉、麦麸等混合后形成了香菇菌棒的原材料。枣木菌棒完成几轮出菇之后,可回收加工变成燃料或有机肥的原料之一,外部塑料膜也可融化制作塑料制品,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由此形成。

目前,全县枣木香菇产业种植规模达到5700万棒,年产量超过5万吨,创造年产值约6亿元。这项产业使当地约2.3万名农民每年增加了至少8000元收入。

不远的弓阳村则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进行农业转型。全村种植的黑木耳年产值超过1700万元。由于黑木耳种植过程低碳、资源利用效率高,这一产业自然成为当地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资源型地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转型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尤为重要。”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杨姝影认为,应确保绿色产业惠及基层群体,增强公众的获得感与参与度。

图为弓阳村(无人机照片)。杨昊泽 摄

清洁能源下沉乡村

能源体系的重构是推动乡村转型的关键一环。山西明确,要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在具备资源条件的区县,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

弓阳村的屋顶和山坡上安装了规模20兆瓦的光伏电站,每年提供约26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用以支持公共设施运转并提供就业岗位的资金来源。这种“小而精”的模式在乡村转型中尤为适合。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表示:“现阶段光伏还有很多应用情景,一个方向是工业光伏,另一个就是农村光伏。”他进一步解释,农村的配电网改造、煤改电、清洁供暖和光伏之间具有很好的协同关系。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农用机械等逐步电动化,光伏能源的消纳潜力很大。

李家山村的光伏路灯也体现出这种小规模应用的优势:无需铺设复杂线路,降低了基础设施成本,同时实现了减排目标,让传统村落轻松拥抱现代化技术。

图为李家山村。中新网 李太源 摄

文旅改善乡村生态

吕梁的一些乡村同时以文化旅游作为抓手,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坐落于群山怀抱之中,李家山村依山而建的窑洞群如立体画卷,黄河文化、晋商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在此汇聚,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前来写生摄影的绘画、摄影爱好者。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积极引导发展旅游业。村民们有的开民宿宾馆,有的从事原生态民俗表演,有的制作扫帚、箩筐、剪纸等手工艺品进行销售。

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高附加值产业,对乡村发展有着经济转型、生态增值、文化传承的多重意义。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以碛口古镇为核心,以沿黄1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支点,正在打造一条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

其中,柳林县后冯家沟村以“修旧赋新”的理念进行改造,在保留古民居原生肌理的同时,将剪纸、书画等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场景,并以搭盘子、扭秧歌、转九曲等活动展现厚重的黄河文化。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4120亿元,同比增长5.6%。这种经济模式证明,传统村落完全有能力通过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

走向“零碳”

全球范围内,乡村绿色转型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德国菲利德海姆村(Feldheim)被称为“德国能源自给第一村”,不仅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还能将多余能源销售给外部市场。丹麦萨姆索岛则利用风电、太阳能和秸秆燃料,彻底改变了传统能源结构。

尽管各国发展路径各异,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民众参与,乡村绿色转型完全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推动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杨姝影认为,一要强化生态资源的系统保护与科学利用,二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三要注重产业链协同,助力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将支持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目前,类似吕梁的实践模式正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未来,类似的小规模生态农业、光伏能源与文旅融合的模式,有望成为乡村发展的主流选择之一。

从山西吕梁乡村实践可感知到,可持续的绿色转型,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进步或政策实施,还依赖于当地居民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这种转型成功的背后,是乡村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受益者变为推动者。

这种微观层面的力量,恰恰体现出乡村绿色转型最本质的意义——让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标签:

  • 上一篇文章: 理财平台手续费应该怎么降低?
  • 下一篇文章: 最后一页
  • 最新
  • 碳路中国|中国乡村探索低碳发展路径 构建可持续未来

    夜幕降临,黄河岸边的李家山村,一盏盏光伏路灯缓缓亮起。白天,这

  • 理财平台手续费应该怎么降低?

    手续费是理财平台的重要收益来源,但过高的手续费也会让用户感到不

  • 4月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维持在扩张区间

    中国商业联合会6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CRPI)

  • 楼市“小阳春”势头好 居家适老化改造让“老房子”变“好房子”

    在房地产市场,每年的3、4月份是首个交易旺季,素有小阳春之称。眼

  • 西藏海拔最高的海关监管点 里孜口岸的巾帼担当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拉萨海关所属日喀则海关里孜口岸监管点

  • 释放智慧农业更大潜能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

  • 今年中国游戏市场收入超3257亿元创新高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陈杭)13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游戏产

  • 阜溪:加强车辆停放管理,共创文明有序环境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规范辖区内车辆停放秩序,阜溪执

  • 实时:李云泽:确保信贷直达小微,打通“最后一公里”

    9月24日,国新办就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 大连普兰店区3.7级地震: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可能性不大

    中新网大连9月12日电 (记者 杨毅)记者12日从大连市应急管理局、大

  • 天天简讯:关于“沉睡账户”,又一国有大行宣布

    7月19日,邮储银行在官网发文宣布,为帮助消费者知悉自身银行账户情况

  • 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16.9%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吴秋余)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 首届中法中学校长论坛在巴黎举办 当前短讯

    中新网巴黎7月13日电 当地时间7月11日,首届中法中学校长论坛在法

  • 方城县法院:离婚纠纷巧妙调解 心结化解重归于好

    婚姻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对待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尽可能调

  • 驻马店开发区关王庙乡:倡导新型婚育文化 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为倡导新型健康生活方式,大力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营造生育友好和谐温馨

  • 【聚焦信阳两会 新阶层好声音】李迅东:架起“连心桥” 传递“好声音”_每日看点

    ​又是一年春来早,群贤共聚商大计。正在举行的信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

  • 旅游
    • 换了一个城市工作,常州公积金如何转移?

    • 新农村医保报销多少钱 农村医保报销比例是多少?(表)

    • 港股内房股债投资意愿低迷 资管巨头:未见突破性措施再融资难度大

    • 中国音频第一股将诞生,荔枝递交赴美上市招股书